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家庭家教家风写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全市上下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推出“小家与大党”专栏,讲述一个个“小家”对党忠诚、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传承家风的成长故事。以“一滴水”折射一个百年大党的光荣与使命,折射“大党”对“小家”的关怀和重视、“小家”对“大党”的忠诚与热爱。
今天
让我们走进刘金芳家庭
一同感悟她的“小家与大党”
人生有多少72年。彼时,她是无忧无虑的窈窕少女,因为国家建设需要,毅然决然随夫南下,为党的事业一干就超过了一个甲子。此时,她已入耄耋,仍旧不忘发挥余热,用赤诚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就是刘金芳。
有志青年,千里支援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72年前。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急需有志青年为新中国南方城市的地方建设工作贡献力量。刘金芳毫不犹豫地从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大王乡大王村离开,跟着随军南下支援地方城市建设的丈夫来到了江西景德镇。
从保定到景德镇,跨越千里的距离,带来的不只是空间上的障碍,更多地是与故土、亲人的告别,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刘金芳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从保定上车,辗转到武汉、九江,再周转到景德镇,用了足足六天时间。从一马平川、天地辽阔的北方,来到群山环抱、雨水绵绵的南方,她是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很快,她就听从组织安排,积极投身于繁忙的工作当中,把这些不适留给了时间去冲淡。
在河北保定顺平的大王村,由于家里条件穷苦,刘金芳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她骨子里的要强和对知识的渴望,一直督促着她去学认字、学知识、学文化。小的时候,每逢她遇到一个生字,就一定要去请教身边懂的人。别人教了自己认字,刘金芳也特别懂得感恩,隔三差五地就默默地帮那些“老师”们挑挑水、扫扫地、除除草、喂喂猪……。内心深处似乎有股力量在牵引着她,向上好学能够改变命运……就是这样零零散散地学,也有了小学文化水平。
1951年,来到景德镇的刘金芳,在食品公司(蛋仓库)工作之余,她一刻也没落下学习。白天忙完工作和家务,她就点着煤油灯学习《毛主席语录》,对着书本抄抄写写,一天都不敢停歇。正因为她的立志好学、勤奋刻苦,得到组织的注意和重视。1952年,她被任命为食品公司(蛋仓库)的党支部副书记,1962年,又调任景德镇市食品公司(良种厂)支部书记。
一马当先,任劳任怨
在景德镇市食品公司(良种厂),刘金芳一直是勤奋工作、一马当先。在孩子眼里,她是常常忙于工作而忘记回家的妈妈;在同事眼里,她是身先士卒、任劳任怨的好干部;在邻居眼里, 她是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热心大姐”。
1970年,刘金芳的二儿子已经上了小学,在他眼里,母亲几乎很少管他们四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记得那一年冬天的夜晚,一直还不见母亲回家,他便找到了良种厂养育鸡苗和猪仔的厂房里。他进去发现里面一头老母猪正在下崽,猪圈里臭烘烘的,母亲一个人轻轻跨进猪圈,一边慢慢地靠近猪妈妈,给它喂些吃食,好让它有力气下崽;一边飞快地脱下自己的棉袄,铺在猪妈妈旁边,把刚生出来的小猪仔放在自己暖和的棉袄上……猪圈多脏啊,一不小心还容易踩到猪粪上,他年龄太小,不太理解母亲的举动;但是看着母亲所做的一切,用心保护着小猪崽,他似乎又一下长大了,心里说不出的温暖,这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
退休后的刘金芳,仍然秉持着“退休不退党,退休不褪色”的革命传统,在居委会的工作岗位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赤诚,有一丝光就照亮一寸土地,有一分热就温暖一个心房,直到自己因病休养,刘金芳还一直为居委会出谋划策,奉献余辉。
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遇到难事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她也因此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还被授予“景德镇市劳动模范”、“江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特别是1979年9月和1983年9月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刘金芳的事迹也被当时的《景德镇日报》撰文表扬,她的养猪事迹还被写成专版文章--《从养猪姑娘到养猪妈妈》,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和一马当先的作风,成为全市学习的楷模。
朴素家风,代代相传
从穷苦岁月走过来的刘金芳,一直秉持着艰苦朴素的家风来操持整个大家庭。她跟子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要多为国家做点事,不要贪图享乐,这样才能活得有价值”,话很朴素,却饱含力量。
刘金芳和丈夫虽然都有工作单位,但是他们两个人要养活四个儿女,供他们吃穿用度、读书学习,已是非常吃力;还要照顾从河北接过来身体不好的婆婆,而且她还省出一部分生活费,寄给远在河北保定的小姑子读书,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还算安稳。然而因丈夫在战争年间落下了病根,导致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最后于1976年患病离去,只留下几个尚未成年的子女,当时最小的女儿仅7岁。家庭顶梁柱的轰然倒下,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刘金芳身上,这让原本就非常拮据的生活,更加是难上加难。为了拉扯大四个孩子,刘金芳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虽然家里大小事都靠她,但她仍然坚守工作岗位,起早贪黑,无私奉献,尽管再困难,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也从未有过怨言。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们生活和读书,维持着这个家。无论日子如何艰辛困难,她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虽然家庭清贫,但她对子女的教育却从未松懈,她始终要求子女“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要爱党爱国”。子孙后代受她的影响,虽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却个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品行端正,目前祖孙四代有9名中国共产党员、6人从军报国。
如今,当初从大王村走出来的刘金芳,在党旗70多年的教诲下,也教导出了一个具有新时代、新风尚特征的四世同堂家庭。每逢春节,全家人围坐一堂,90多岁的刘金芳也仍然不忘忆苦思甜,教诲后辈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