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李燕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2日

  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2018年6月,带着组织和单位领导的嘱咐,带着对驻村工作的热情,我驻入乐平市浯口镇程家墩村任“第一书记”,进行包村扶贫工作,从此我的人生与浯口镇程家墩村紧密相连。


  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工作在城里的我对农村基层工作有些陌生,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以前面对的是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现在面对的是贫困落后的村民,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望着村民渴求摆脱贫困的眼神,望着村干部企盼走出困境的目光,我暗暗思忖: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帮助村民做一些实事,让程家墩村尽快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李燕

▲上图是走访贫困户,了解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


  程家墩村是乐平市地势最低洼点,几乎每年都被水淹,被称为全市“先进村”(每逢汛期全市第一个被洪水淹的村庄),然而村民是以种植水稻、花生、油菜农作物为生,每年的上半年田里几乎不能耕作,农民收入很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十三五市级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142人,586户,贫困户17户,60人,八类档外人群51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0”,是较典型的“空壳村”。2018年7月7日前后都一直在下雨,程家墩开启了“看海模式”,一大早村干部带着我乘着小船到村里看望每户贫困户和村民,了解村里灾情,船被杂物缠住,我和村民干部下水推船,脚被划伤都全然不知。


“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李燕

▲上图为2018年7月7日程家墩村涨大水,我乘船进村上户走访贫困户,了解村里灾情。


  在摸清村里基本情况后,我与村“两委”一起商议,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为每户制定了脱贫计划。


  选择产业项目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村集体产业的成败,我和镇里扶贫专职书记、村支书亲自开着皮卡车赴礼林菌菇种植和浙江省安吉市高档水果(奇异梅)种植基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苗木市场等地方考察。考虑到有些项目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较大、利润较低和市场需求不高等因素,我们最终初步计划以种植蓝莓、奇异果、桔子等果业为主的工作思路。通过采用“能人领办,村集体、贫困户或村民参股的形式”合作,在2018年9月17日正式成立了“赟毓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委会计划拿出120亩山地作为果业产业基地,初步预算:平整山地、基地房屋维修、购果苗、基地水电架设等费用60万元。程家墩村的干部帮扶资金只有1.8万元,和预算相差太多,我认为先启动项目,产业基地既然成立了,就要把这个项目发展下去,我主动要求把1万元的扶贫工作经费“挪用”到产业基地里去,和村支书多次到农业局、财政局、交通局、市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总共争取了20余万元资金;我和全体幼儿园班子成员先后参与30亩蓝莓和40亩桔子(红美人和日本春香)的果苗种植(因缺少资金只能先开垦70亩山地)。今后我将继续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资金促程家墩村产业基地发展,同时在园长的支持下,经过园领导班子的商议还争取到了在乐平市幼儿园教学楼楼面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可以产生每年7万多元的收益,通过这些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参加扶贫工作就必须了解扶贫政策。2018年10月我被镇里选派参加乐平市“洪马中学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脱贫攻坚知识竞赛并荣获一等奖,之后被市扶贫办选派代表乐平市参加景德镇市脱贫攻坚知识竞赛荣获一等奖。


  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我已经把生活在程家墩这块热土的村民,当做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把村干部当做兄弟姐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紧紧牵动着我的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十九大后更是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更要立足扶贫脱贫,念兹在兹,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把扶贫工作再做细、再做实,用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的工作态度继续积极主动投身到帮扶工作中去。


“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李燕

▲徐耀纯副市长和乐平市代表队合影,右二为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