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千年瓷都的夏日窑火正炽,景德镇迎来了一批来自祖国西部边陲的特殊小客人——新疆阿克陶县的青少年研学团。为深化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促进赣陶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8月21日,“赣陶博物志 瓷语匠心行”赣陶两地青少年文旅研学活动在景德镇市高新区顺利开展。两地青少年以千年瓷都为课堂,以巾帼匠心为纽带,开启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沉浸式体验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千年窑火的生生不息,以瓷泥与画笔共同绘就“赣陶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匠心传承
指尖上的文化对话
“景德镇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背后是72道工序的精妙配合。”活动现场,邀请到22名非遗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带领孩子们走进陶瓷文化的历史深处,从唐代“假玉器”到元青花横空出世,从海上丝绸之路的“白色黄金”到现代创意陶瓷,老师们用一个个生动故事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陶瓷非遗手工魅力,触摸泥土的温度,感受指尖的律动,用匠心传承完成一场指尖上的文化对话。
拉坯:
转盘上的舞蹈
拉坯机前,老师们一边轻扶着孩子们的手,放在旋转的陶泥上,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揉泥和拉坯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手掌要像这样微微弯曲,手腕要稳,就像咱们在草原上牵着马缰绳那样,去感受陶轮的转动节奏和泥的力道,慢慢往上提拉。”孩子们屏息凝神,紧盯着陶泥,随着双手有节奏的起伏,一团泥料逐渐幻化为挺拔优雅的瓷坯。“原来泥土真的能‘跳舞’!”看见一个个初具雏形的瓷坯在手中成型,孩子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捏塑:
指尖下的精灵
素泥捏雕区,孩子们对手中的素泥精雕细刻,或揉或搓或捏或压,尽情挥洒创意,让泥巴在手指尖揉捏成器。其中男孩们捏出威风凛凛的虎、逐日追风的马,女孩们捏出活灵活现的兔、烂漫绽放的花,两地青少年相互交流自己的创意与想法,现场满是童趣与欢乐。
彩绘:
画笔下的绮梦
瓷盘彩绘区,孩子们手持画笔,轻蘸颜料,眼神专注而明亮,在白瓷盘上打造一方艺术天地。“这下笔要轻,就像春风拂过花瓣;笔锋要像新疆的坎儿井水流一样,蜿蜒中带着力量。”老师们时而轻声指导孩子们落笔技巧,时而手把手带孩子们勾勒线条、涂抹色彩。不一会儿,青砖黛瓦、墨竹山林、桃红柳绿、飞鸟游鱼跃然盘上,瓷盘五彩斑斓,盛满孩子们的绮梦。阿克陶学生乃则热·胡达拜尔迪与老师共绘一件釉上青花竹盘,她说:“玩泥巴、画瓷盘太开心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太令人惊叹了!”
在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交融实践中,不乏熠熠生辉的女性力量,全国三八红旗手、女非遗传承人、众多优秀女陶艺家代表们,以炽热情怀与精湛技艺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赣陶两地青少年交流交融的巾帼纽带。她们以瓷为媒、以心相传,在指尖与泥土的对话中传递匠心温度,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绘就团结图景,生动诠释了女性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事业中的独特力量。她们的倾情参与,不仅为赣陶两地青少年播下了文化认同与民族友爱的种子,更彰显了新时代女性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使命担当,为“赣陶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巾帼笔触,让这份跨越地域的情谊在陶瓷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生生不息,代代相传。